“十五”期间我国完成了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项目中的数字强地震动台网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固定强地震动台网、大城市地震动强度(烈度)速报台网、强地震动专用台阵、强地震动流动观测台网、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及区域强震动台网中心,共建有1154个固定强地震动观测台站、310个烈度速报台站、5个速报中心、10个强地震动专用台阵和5个强地震动存放台阵。台站主要布设在21个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大幅度提高了防御区内固定强地震动观测台网的密度及获取近场强地震动记录的能力,加快了我国强地震动观测记录的积累。
“十一五”期间,在现有的国家数字强地震动观测台网系统的基础上,依据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判定结果,实施了地震背景场项目,增设了一批强地震动观测台站以加强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观测,并在首都圈和兰州地区分别建设了80个预警强地震动台站,形成东部和西部预警强地震动台网,为“强地震动预警网络系统示范”工程的建设提供试验平台。
除了国家数字台网作为我国强地震动观测的骨干台网,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企业也开始重视区域强地震动台网(阵)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九条规定:“水库、油田、核电站等重大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或者强震动监测设施”,至此区域性台网也逐步成为我国数字强地震动台网的必要补充部分,促进了强地震动记录的积累。
我国强地震动观测进入数字时期不过十余年,但其记录数量已经远远超过我国30余年的模拟记录数量,且数据质量明显提高。依据《中国强震记录汇报》系列资料,自2007到2018年底,我国数字强地震动台网共获得三分量记录超过12000余组。这些强地震动记录来源于1000多次M2.0-8.0地震,其中2008年汶川M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的记录占较大比例。芦山地震中,距震中10km的宝兴地办台(051BXD)记录到的东西分量PGA高达1005.3cm/s2,这是我国首次获得的超过1g的强地震动记录。我国强地震动记录大多来自于南北地震带和天山地震带,东部地区获得的记录较少。震中距>200km的记录较多;中小震级(M<6.0)的记录数量远超过较大震级(M≥6.0);PGA≤100cm/s2的记录所占的比例较高,PGA>100cm/s2的记录则相对较少;震中距<10km且PGA>100cm/s2的记录很少。由于数字观测仪器的分辨率大幅提高,有效记录分布范围扩大,中小地震及远震地震动均可获得有效的记录,促进了记录数量的快速积累,如汶川地震记录中最远的震中距>1000km,芦山地震记录最远的震中距接近800km。
参考文献:温瑞智. 我国强地震动记录特征综述. 地震学报, 2016, 38(4): 550-563 .